通訊員 劉寶玉 陳琳
2月11日,永州市中心醫(yī)院又有5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治愈出院。作為全市新冠肺炎定點救治醫(yī)院,該院已累計有18名患者治愈出院。
為了治好這些患者,連日來該院的醫(yī)護人員付出了巨大犧牲。2月11日,記者走進該院,用心傾聽這些奮斗者的故事。
“醫(yī)生有信心,患者才不會害怕”
面對記者,永州市中心醫(yī)院呼吸內科副主任醫(yī)師黃藝群臉上掛著微笑,柔弱的身軀里充滿力量。
“醫(yī)生有信心,患者才不會害怕。”黃藝群說。云淡風輕的背后,是一名參加過抗擊非典等大仗的“老將”的自信。
2月1日,醫(yī)院收治了一位中年重癥患者,對方因過度恐懼,極不配合治療。治病先治心,黃藝群和同事把他當親人般照顧,動員患者家屬做思想工作,并輔以心理干預?;颊咔榫w逐漸穩(wěn)定,治療得以順利進行。
休息室成了工作間。每天凌晨2時,黃藝群往往還在看病歷。有一天,老公默默煲了一碗雞湯送來,黃藝群倍感溫暖。因不能跟老公近距離接觸,她讓老公把雞湯放在停車場一棵大樹下,等他走得老遠,才過去拿。
信心來自同奮斗、共進退的同事們。疫情剛發(fā)生時,醫(yī)用N95口罩和防護服每天都是數(shù)著用。為了節(jié)約口罩、防護服,黃藝群和同事盡量久穿一點、少換一點。1月21日以來,護士長宋玲艷每天6時就起床,從人員安排到物資設備調度,總是親力親為,累得嗓子都啞了。男護士高文杰左耳被口罩帶子勒得滲出血來,犯了胃病,還堅持在崗。
“這是我兒子,我就喜歡看他笑的樣子!”黃藝群從手機里翻出一張照片,一個英俊少年手持牙刷,正沖著鏡頭笑。這是前幾天,她讓兒子發(fā)過來的。
“你有你的孩子思念,我有我的瑜伽墊”
心內科護士王俊彥年齡最大,沉穩(wěn)內斂;五官科護士申妮平比較顧家,三句不離孩子;中醫(yī)科護士陳琳年齡最小,性格大大咧咧。三個80后以前少有工作交集,這次因疫情并肩作戰(zhàn)。
身穿厚重防護服,上廁所不便,全身像蒸桑拿,每次脫下防護服,里面衣服濕得能擠出水來。但她們沒一個向記者訴“苦”,聊天中充滿快樂氣氛。
孩子,永遠是女人心頭最柔軟的地方。提到10多天不見孩子,剛才還有說有笑的王俊彥、申妮平眼圈泛紅,語帶哽咽。
“能不能說點開心的?做人嘛,最重要的就是開心啦!”還沒成家的陳琳模仿著港劇里的臺詞,逗得大家捧腹大笑。
寶貴的休息時間里,三人各有解壓方式。
陳琳托家里人送來一塊瑜伽墊,有空就練一練。她說:“你有你的孩子思念,我有我的瑜伽墊?!鄙昴萜絼t愛跟孩子視頻聊天,刷下抖音。每次看到抗疫視頻,就覺得熱血奔涌,力量無窮。而王俊彥喜歡靜靜待在一旁,看看醫(yī)學書籍。
病房里也會充滿歡樂。一位50多歲的大媽患者每天堅持跳廣場舞,這種樂觀精神感染了大家,“苦中作樂”多了,慢慢就成了“以苦為樂”了。
“多堅持下,一定能打贏這場戰(zhàn)役”
“遠一點,再遠一點,好,差不多了。”為了記者安全,采訪時,感染科主治醫(yī)師王石招呼記者離他遠一些。
“疫情不除,歸期不定?!庇乐菔兄行尼t(yī)院對隔離病房醫(yī)護人員實行半個月輪崗制。連續(xù)干了半個月,王石本可輪崗休息,但他卻向院里申請堅守到最后一刻。
2月10日晚,他跟家人視頻過,2歲的女兒已能口齒清楚地說“爸爸,我想你”,出生80余天的小兒子在屏幕上看到爸爸手舞足蹈。王石說,每隔幾天跟家人視頻一會兒,心里覺得很知足、很幸福。
與王石同齡,外表陽光帥氣的黃翹平是永州市中心醫(yī)院第一位走進隔離病房為疑似病人診治的醫(yī)生。面對病毒,這個90后感覺成長了許多。
“多堅持下,一定能打贏這場戰(zhàn)役?!蓖跏瘜Υ诵判臐M滿。